【闳议】王东晓:海洋研究的中国力量 期待海洋教育强国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查甜心包養網户


《闳包養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关注海洋科研,重点不仅在中国领海内。我国在20多年前就对看似遥远的印度洋开展科学研究,其中有何重要意义?在全球建设深水海洋观测站,又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在海洋教育方面,中国如何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就此,《闳议》节目专访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晓。

中国网:您在印度洋海洋环流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王东晓:我是长期从事印度洋海岸研究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研究印度洋有一个非常朴素的理由。我很小的时候,天气预报告诉我有“来自孟加拉湾的一支暖湿气流”,它来了我国就开始下大雨了,这说明什么?中国及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天气气候变化非常受印度洋的影响。所以不要看印度洋离中国好像很远,但实际上它穿过中南半岛就到了中国了,因此我们对印度洋科学研究的投入要不断地增加。

我有幸在20多年前就开始参与到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印度洋研究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中。我们当时就利用一些非常好的科考机会,到印度洋进行综合科考,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们研究印度洋,在过去的20多年产出了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支很重要的青年队伍。这些青年科学家现在都在国际上的印度洋海洋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甚至有一些已经是领军人物了。

我自己感到很欣慰,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候培养了一支队伍,获得了国际上关注的科研成果,我相信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最朴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中国网包養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哪些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起到了怎样的助力?

王东晓:印度洋其实是很特殊的海洋。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么多的海洋,全球变暖的温度、海温的增加,最剧烈的是发生在印度洋,它是研究全球变暖加速一个非常重要的海区。

我们参与的国际合作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个是国际的海洋研究机构,比如国际海委会、世界气候组织,对海洋有一些国际计划,我们过去20年分别都参与了。包括现在还在进行的第二次印度洋科学考察,我们中国也有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当然像我们中年科学家就更多了,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次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甚至也是担任很多印度洋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中国主导的一些印度洋的科学合作。中国20年前就关注到印度洋。印度洋对中国的天气气候很重要。另外我们知道印度洋是一个油气丰富的地方,中国购买了很多油气要运来,当年很多的商船也好,油气运输船也好,都会受到一些海盗的骚扰,护航编队保障了以后就没有了。但是这些都需要海洋的研究,要提供海上的保障、科学的知识、预测的信息,这样海上的护航编队包養和预测东亚的天气气候才会有自己的数据。

所以通过两方面,国际上已有的重大合作计划和中国所倡导的印度洋国际合作计划,我们都获得了一些非常好的科学成果。

中国网:您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深水海洋站,请您介绍一下建设深水海洋站的科研目标和目前的进展?

王东晓:我们建设海洋站,尤其是研究型的海洋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的平台。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前我们没有这些海洋站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是国际公开的数据,人家已经啃过的“骨头”。有了自己的海洋站的数据,我包養網们自己就能产出。

尤其是深水海洋站,国际上也刚刚起步,我们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我们投入的经费是非常有效的。产出的科学数据一方面供给了我们国内的科学家海洋研究的需求,同时我们通过国际海洋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获得了更多国际上的资料。我们提供了海洋的数据,海洋的数据就是一个公共产品,拿着数据就可以做海洋预报。所以我觉得我们做海洋站的建设,20多年前投入非常恰当,同时也非常有效。

我们在印度洋的海洋观测,这些前端数据现在已经变成了国际研究不可或缺的参照数据。大家知道海洋是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变过去的事情是追不到的。这就是海洋数据的珍贵了。现在的人是很难再回到20年前对不对?所以我们获取的数据的价值不断被展现出来。另外随着国家对深水海洋的研究投入的增加,慢慢就变成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现在中国已经在全球各个海区都建立了这种深水的海洋观测站,尽管投入很多,但是我们产出了很好的数据,我们的青年科学家靠这些数据得到很好的成长。另外我们提供给国际科学界的数据,也是中国政府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公共产品。

中国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的发展的新阶段,对于海洋研究的重视和意义也更加深远。那么下一步在海洋研究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呢?

王东晓: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全国有70家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涉海的学院或者学科系,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海洋人才培养的非常好的平台了,这个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是海洋教育的大国,但还远远不是海洋教育的强国。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海洋高水平的人才需要在国际上有足够的显示度。现在看来这一批人才还需要更多的锤炼。所以我们希望在不久将来,海洋的教育大国变成海洋的教育强国。尤其是在海洋的几个基础研究的学科,比方说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这些都是需要基础研究的人才的。这些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持续的支持包養網 花園

我们希望一方面海洋的青年科技人才要肩负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同时我也期待各个地方政府。海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国家的投入,地方政府甚至企业都应该来关注和支持海洋这种高级人才的培养。我们这几年也看到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已经投入了很多的经费来扶持基础研究科学家,也有一些海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了这个蛋糕。当然我个人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经费,把海洋的高级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己任,希望看到现状会不断改善。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