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2月19日,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北京舉辦。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升級 協同發力”為主題,圍繞中國清潔空氣行動實施的成效、進展、挑戰與未來方向等重要議題展開探討。
目標升級,如何協同發力?現場發布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和《攻堅: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實踐》,分別圍繞進展成效、健康收益、重點行業和典型城市的攻堅行動,以及難題挑戰、未來展望等關鍵問題,從不同研究視角給出了回答。
空氣質量改善“紅利期”健康收益更大
回顧歷程,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時租動計劃》),已取得的治理成績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學評估清潔空氣行動成效,成為科學界與決策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私密空間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介紹《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帶領團隊,構建了大氣污染濃度變化多驅動因素解耦方法,系統評估了氣象條件變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清潔空氣行動減排措施對PM2.5和O3濃度變化的貢獻。“2013到2020年,二私密空間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大幅改善,證實了清潔空氣行動的有效性。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是PM2.5濃度改善的主導因素,特別是‘大氣十條’階段,可以說空氣質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氣象條件也起到了一點‘天幫忙’的作用。”賀克斌表示,從貢獻來看,“大氣十條”期間,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落后產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門清潔取暖,是對空氣質量改善最為有效的四項措施;《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民用部門清潔取暖、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以及移動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項措施,占全部措施貢獻的82%。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不止帶來藍天白云,還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基于此,科學認識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對于既往政策評估和未來治理規劃十分關鍵。由北京大學空氣氣候健康研究團隊編制、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提供支持的報告《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評估了2013-2023年清潔空氣行動的健康效應,并對2025年達到《行動計劃》目標帶來的健康收益進行展望,重點關注生命早期階段空氣污染暴露對健康的影響,為以健康保護為核心的清潔空氣政策提供啟示。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介紹《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介紹,在前兩個行動計劃期間,PM2.5暴露濃度顯著下降帶來可觀健康效益,前兩個階段的行動計劃期間人群預期壽命損失減少了0.6年。因為空氣質量改善的邊際效應在低濃度區間更大,因此空氣治理后期對應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個行動計劃期間有望進入健康改善幅度超過暴露改善幅度的“紅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區域、更多人群,實現更普惠的社會福祉。
“值得關注的是,空氣污染對早期生命健康的影響,可從受精卵形成前后持續到兒童發育。PM2.5暴露導致的嬰兒死亡風險高于成人,故而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風險。”薛濤表示,2013-2023年,PM2.5導致的妊娠期縮短有所減輕,并且新生兒健康狀況也隨之改善。清潔空氣行動使PM2.5暴露相關嬰兒疾病負擔減少了83%,顯著高于成人的33%。可以說,加強嬰兒期的PM2.5暴露風險防范和健康管理勢在必行。
城市引領柴油貨車減排模式創新
面對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持續守護好藍天,城市被視為不可或缺的“單元”。那么,它們的表現如何?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主任張偉豪介紹《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
《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記錄并分析了2023年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回顧了2023年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實際進展情況。在解讀中,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主任張偉豪表示,2023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整體六項常規污染物年評價濃度繼續達到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部分指標相比疫情期間的私密空間2022年有小幅反彈,但相比疫情前處于同等社會活動水平的2019年則顯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氣質量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僅有部分指標在某一兩年出現小幅波動。
為了更全面評價城市治理空氣污染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效,通過排名激勵城市持續努力改善空氣質量,《大氣中國2024》采取綜合評估方法,考慮空氣質量改善和政策措施兩大家教場地指數,對168個重點城市進行了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估和排名。張偉豪介紹,本評估期內,綜合評分超過100分的城市共有26個,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濟南、鄭州五個城市“雙優”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備并落實到位從而使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綜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濃度已連續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動平均改善幅度達12%。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介紹《攻堅: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實踐》。
聚焦城市在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方面的規劃目標、進展、管理模式和措施體系,亞洲清潔空氣中心還進一步展開了專題研究,并形成報告《攻堅: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實踐》。“細看《行動計劃》不難發現,第三階段對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措施更加深入。而貨車作為道路運輸的主力,目前也是減污降碳的攻堅陣地。”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介紹,通過總結城市采取的有效經驗,分析貨車減排面臨的挑戰,該報告希望能夠為城市提升貨車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參考。
“我們注意到,量化目標配套多環節激勵,結合補能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推動貨運車隊零排放轉型駛入‘快車道’。多個城市針對重點貨運場景,明確制定貨運車輛零排放轉型的具體目標,并配套實施覆蓋生產、購車、用車等環節的激勵措施。”成慧慧表示,研究報告還總結得出多條管理經驗,包括“天地車人”多源數據融合監管模式發展,“車-油-路”互聯互通的車用成品油監管機制創新,多策略推進運輸結構優化,低排區措施多樣化發展,貨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主體責任強化等,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貨車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減污降碳協同仍不可松懈
問題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大氣污染防治亦不可一蹴而就。治理尚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當前仍面臨哪些難題和挑戰?未來如何升級空氣質量管理目標,進一步保護人群健康?貨運作為重點行業如何深化協同治理、挖掘減排潛力?論壇現場,上述問題引發了高度關注,發言嘉賓也提出他們的思考和建議。
“隨著我國污染減排進入深水期,減排難度日益增加,濃度下降幅度放緩,進一步空氣質量改善的任務艱巨。”賀克斌建議,未來應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主要抓手,充分釋放通過結構調整減排大氣污染的巨大潛力,針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制定精細化碳污協同治理策略;同時在排放-濃度非線性響應關系科學認知基礎上,平衡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力度,持續強化NOX、VOC和NH3減排措施,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薛濤表示,根據空氣污染健康效應的相關研究,空氣質量改善的邊際效應在低濃度區間更大,空氣治理后期對應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如果第三個行動計劃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順利實現,預計健康改善的幅度將超過暴露改善的幅度。“對此,建議未來持續推進大氣污染精準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點區域的同時也嚴防非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的污染反彈問題,并對西部內陸地區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關注。只有全面達到并站穩第三個行動計劃目標,并在未來持續邁向更具雄心的空氣質九宮格量管理目標,才能迎來清潔空氣行動的健康效益‘紅利期’。”
考慮到對于空氣質量較好的已達標城市,現行空氣質量標準已不能對其空氣質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領和約束作用。張偉豪表示:“《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修訂的研究工作。建議加快推進相關研究,積極應用積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應和環境基準的研究成果,作為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研究的基礎。同時,可借鑒國際上的標準制修訂方法和經驗,探索形成我國制度化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制修訂方法,從而適時啟動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
圍繞貨運行業,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減排難點、實施進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異,仍需在深化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挖掘貨運減排潛力方面持續發力。“我們的研究主要從五個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學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支撐貨車能源轉型需求;強化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重型貨車清潔化轉型;持續加嚴傳統燃料車排放監管,動態評估排放監管效力;以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為抓手,因地制宜推進清潔運輸;企業加強車輛排放管理,積極承擔減排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