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全面深化改革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掛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各地針對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積極推出一系列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辦好了一件又一件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
十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農村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穩步提升;十年來,農村社會保障政策春風拂面,從醫療教育到養老就業,從特殊群體的關懷到“一老一小”的照護,每一項政策的推進,都讓廣大農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十年來,農民幸福感不斷攀升,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可感的民生變化不只體現在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上,更寫在農民日漸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里。
小樹屋路暢燈亮、戶潔庭美、水清村綠——
擁抱宜居新家園
大別山南麓,水秀山清。看了眼手機上的時間,湖北省孝昌縣小悟鄉田堂村村民萬文昌在家門口等待孫子放學。“現在村里的瀝青路修得又寬又好,孩子們在鄉里上小學,校車能直接送到家,太方便了!以前我們出村要翻山越嶺,現在到鄉里只要5分鐘,到縣城僅需20分鐘。”萬文昌捶了捶自己行動不便的雙腿,欣慰地說。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關乎村民生活質量,面對長期以來的城鄉基礎設施配備不均衡問題,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度是一件惠農、利農的民生工程。
十年間,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從2014年底的388.16萬公里增長到460萬公里,農村公路覆蓋范圍、通達深度、管養水平、服務能力和質量安全顯著提高。2020年底,全國范圍已經實現了“縣縣通大電網”,大電網覆蓋范圍內村村通動力電,有力保障了農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同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比十年前自來水普及率提升10個百分點,新增1億多農民喝上自來水。截至2023年底,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超過1.9億,5G網絡已基本實現鄉鎮級以上區域和有條件的行政村覆蓋。
但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能硬套城市發展經驗,應充分考慮各地農村經濟、地理、文化等條件,合理盤活農村現有資源,實事求是推動農村發展。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張河村在幾年前還是一個空心村,很多農房、土地都被閑置,臟亂的環境也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一年也不愿意回分享來幾次。為扭轉這一現狀,新津區聯手建筑商以“互聯網+分享經濟”的理念,利用張河村閑置土地、農房資源,打造共享農莊特色民宿,讓農民變股民,農房變客房,農品變禮品。如今,張河村共享農莊特色民宿帶動當地農民創業29家,就業400余人。
在特色農莊的帶動下,村民不但賺到了錢,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很多村民都感慨:“每天都會在村里轉轉,環境好了心情就好,孩子們也愿意回來了。”
如今,路通了,心暢了;燈亮了,心暖了……村民不但體會到基礎設施完備度提升帶來的便利,也享受到了更整潔舒適的農村人居會議室出租環境,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2023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國開展清潔行動的村莊超過95%,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樂享幸福服務圈
起背式觀察床、輸液椅、氧氣罐……走進山東省薛城區鄒塢鎮北安陽村衛生室,只見這里寬敞整潔、診間布局合理,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康復室等一應俱全,還配備了遠程心電圖儀、壁掛式全科診斷儀、AED等設備,藥房配備300余種常用基本藥物,可以診治60余種門診常見病。
看病難、看病貴曾是農村居民面臨的老大難問題。正在北安陽村衛生室檢查身體的北安陽村村民周長興回憶道:“以前村衛生室條件不好,我們有點頭疼腦熱,就要跑到外面大醫院去,非常不方便,能扛就扛過去了。”
近年來,為解決農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就醫難問題,全國各地不斷探索完善農村醫療養老機制。如今,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同時,為應對近年來農村老齡化,2023年全國的鄉鎮衛生院向村衛生室派駐醫師超過20萬人次,有效提升了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各地積極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提升工作,不斷拓展農村養老服務新路徑,使原來相互獨立的醫院和養老院聯系了起來,鄉鎮醫養結合養老院應運而生。截至目前,全國農村敬老院共有1.6萬個,床位168.1萬張,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
在當前農村醫養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的背景下,一個仍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建立具備成熟醫療養護能力的鄉鎮養老院需要很大成本,而醫養結合養老院的收費對于一些農村老人來說稍顯高昂。如何讓這一民生工程落地?
在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當地政府嘗試通過長期護理保險來解決鄉鎮養老院和農村居民雙方的資金問題。“我們對符合規范的養老院按床位進行補助,也為住院老人提供相應的長效護理項目報銷和免費的長效護理時間,既降低了養老院的運營成本,還解決了農村老人的資金難題。”萊西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了長期護理保險外,全國各地也涌現了許多“破題”舉措,包括醫共體、互助養老食堂等。
一頭關愛“夕陽”,一頭守護“朝陽”。近年來,各時租地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截至2022年,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本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占比達76.01%,比2012年增長35.29個百分點。
在甘肅省靈臺縣邵寨鎮,邵寨學區中心幼兒園面積并不大,卻展現了一所鄉村幼兒園特有的活力。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耕耘自己的小菜園,體驗扎染、泥塑,制作邵寨手工面……千年古鎮就是課堂,鄉土資源就是課本。
閑有所樂、情有所寄、心有所依——
共筑文化新天地
“以前家里窮,從小就有個夢想,想著上報紙、上電視、當歌星,這些夢想雖然我實現不了,但我想讓我的父老鄉親過一把明星癮。”近日,在山東省平陰縣玫瑰鎮莊科村鄉村大舞臺上,平陰縣首屆農民歌手大賽發起人王祥坦言。
比賽現場,無論是報名參賽的選手還是十里八鄉前來圍觀的群眾,大家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35歲的選手張寶良職業是外賣員,他說:“我平時很喜歡唱歌,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很希望有個平臺能夠展示自己。”
隨著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有效提高,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近年來,為解決鄉村文化供需不平衡問題,各地積極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鄉進村,舉辦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推動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為農民群眾提供學習、娛樂和交流的平臺。
在貴州省臺盤村,“村BA”受到的關注一浪高過一浪,不少人都通過網絡直播觀看貴州“村BA”;在福建省浦城縣殿基村,村里的歌唱隊、舞蹈隊等團體在網絡進行直播表演,也是好評如潮;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臺嶺鄉,擁有萬余冊藏書的開云書房成了孩子們的暑期樂園;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己略鄉夯坨村,村民成立的樂隊讓這座三面臨崖的偏遠村莊成了短視頻平臺上的“網紅村”,吸引全國各地網友購買當地特產、前往山村旅游……
文化既滋潤著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應。以“村BA”為例,這一始于2018年貴州臺盤村的民間體育盛宴,不僅向全國人民展現了貴州農村矯健的身姿,還推廣了貴州文化,蘆笙、民族舞蹈、擺王木鼓、齊跳多耶等民俗演出,貴州通過“體育運動+民族文化+地方美食”使得“村BA”不僅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還使貴州文化迅速出圈。
民生連民心,枝葉總關情。當事關農民生活的一件件“小事”得到改善,當凝結在他們眉頭的煩惱變成了綻開在臉上的微笑,這些匯聚成了十年的民生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