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浩渺的翠竹之海盡數展開,竹子或散生、或叢生,簇擁起層層綠浪,竹竿高聳,直沖霄漢。
眼下,正值竹蓀生長季,剛下過雨的清晨,長寧縣雙河鎮寶聯村的村民關成香挎起竹籃,上山尋找野生竹蓀,這種被稱為“菌種皇后”的美味食材,一斤可賣近500元,引來九宮格村民紛紛上山“尋寶”。
竹蓀、竹筍,種種耳熟能詳的竹類食品,是宜賓人的日常口糧。這里的人們種竹、用竹、食竹、賞竹的歷史業已2000多年,積淀出獨具川南風情的宜賓竹文化,2020年,四川宜賓竹文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我國是世界竹文化的發祥地,竹作為國人的精神符號,在川南地區留下哪些深刻的文化印痕?宜賓竹文化系統藏著怎樣的農耕文化密碼?與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有怎樣的連接?記者來到宜賓市核心竹產地長寧縣、江安縣進行探訪。
生態竹鄉蘊藏農耕智慧
宜賓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種基因庫。竹種資源方面,宜賓擁有原生竹種58種,再加上引進的全球各地竹種,共有竹種428個,覆蓋了我國已知竹種的96%;豐富的竹資源與獨特地形地貌相得益彰,為多種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棲息地,勾勒出一幅綠意盎然的生態圖畫。
在共享空間長寧縣蜀南竹海博物館入口處,高懸著一張巨幅《鳳蛇竹復合圖》浮雕影像。這幅出土于宜賓市南溪區城郊的東漢浮雕,畫面中圖騰鳳頭蛇身,腳踩竹筍凌時租空間空而立,再現著當地人們向往竹神祇的精神世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與竹的交往還在密切開展。
在長寧縣雙河鎮寶聯村,一根根竹筧引來涓涓山泉水,至今仍作為村里的灌溉引水設施被廣泛使用,村民們在堂前屋后栽竹以庇蔭,竹間有土雞,氣定神閑,穿梭來往。
長時間的探索實踐,當地村民形成了多樣化的林下種養模式,尤其近年來,寶聯村大力推廣重樓、黃精、黃柏等林下中藥材產業,讓藥材變“藥財”。
村黨支部書記陳小鵬介紹,寶聯村的野生中藥材達千余種,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嘗試林下種植。中藥材多喜陰,竹林正好能為其提供陰涼生長環訪談境,加之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好,藥材品質完全能夠保證,且不施農藥、不用化肥,所以銷路也不愁。
截至目前,寶聯村農戶種植和集體種植中藥材面積已達3000畝,預計今年可實現中藥材年產值150萬元,帶動14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林下種養,這一滲透著林區竹農們農耕智慧的生產模式,如今已在宜賓市點“綠”生“金”,62萬畝“林-糧”“林-菌”“林-藥”“林-禽”等種養基地佇立林間,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璀璨非遺傳承千年竹韻
江安竹簧乃蜀中瑰寶,誕生于宜賓市江安縣。走進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許太文的工作室,琳瑯滿目的竹簧和竹雕工藝品在書柜中依次陳列,其形被雕琢成各種形態,或似飛燕輕盈,或如古松蒼勁,其神更是融合了蜀地的山水之韻,人文之情。
作為四川省地方傳統竹雕工藝品之一,江安竹簧是宜賓市乃至整個四川省竹文化的顯著文化標志,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目前,江安竹簧工藝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3人,市級3人,縣級10人。
長寧竹編同樣是竹文化與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結合后形成的藝術珍品。每根竹子在經過匠人的精心挑選打磨后,跳躍、編織成一幅幅精美竹編。
萬登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小時候她曾隨家人一起上山砍竹子,編竹籃、竹椅等生活用品。早年在外務工的她,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竹編的熱愛,2003年決定返鄉從事竹編工藝,并成立起竹編專業合作社和竹編公司。
竹編技藝編織過程復雜,同一件作品中也要涉及楠竹、單竹、釣魚慈竹等多個竹種,人工和時間成本投入高,當投入與收獲不成正比,從業者流失、竹編藝術蕭條等困境便接踵而至,亟待突破。
萬登貴及其團隊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創新作品設計,作品由最初樸實無華的竹籠到平面竹編畫、竹編燈籠、竹編茶具、竹編裝飾品等文創產品;另一方面拓寬竹編業務范圍,設計編出竹房子、竹門樓、竹欄桿、竹亭子等大宗竹建筑物,每一件新產品都深深烙印著“竹鄉”的鮮明特色。如今,萬登貴所在公司年銷售原竹3000余噸,年產值100余萬元,可接納40余名村民就業。
無竹不成席,全竹宴被稱為“熊貓大餐”,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幾乎在長寧縣任何餐館都能吃到竹筍湯、三鮮筍、竹蓀蛋等菜品。全竹宴的100多道菜品,從竹的根菌,到竹筍、竹竿,再到竹的枝葉的每一部分,都得到細致的烹調,顏色素雅、口味醇香脆嫩,演繹著竹文化的千姿百態。
竹文旅融合繪就詩意畫卷
近日,《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24》暨“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名單公布,宜賓市長寧縣赫然在列,排名第72位,而作為長寧縣綠色明珠的蜀南竹海景區無疑作出了重要貢獻。
蜀南竹海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體,兼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120平方公里的竹海碧波是長寧縣以生態優先為發展原則的佐證。
近年來,長寧縣積極探索“旅游+”發展模式,將旅游與體育、農業、工業、美食、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如舉辦國際自駕游交易博覽會、國家森林城市馬拉松——宜賓蜀南竹海首站賽等品牌賽事以及梨花節、春筍節等活動,形成“年年有賽事、月月有節日”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背倚蜀南竹海,長寧縣竹海鎮永江村正繪就著竹文旅融合的詩意畫卷。一個曾以傳統農業和村民外出務工為主的小山村,如今被美譽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天府旅游名村、四川省旅游重點村等,個中轉折,要從5年前說起。
2019年,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在永江村落地。該項目占地約500畝,總投資近7000萬元,依托得天獨厚的竹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造竹味盎然的鄉村氣韻。
乳白色、外表網狀、狀如竹蓀的鄉村會客廳是村莊的藝術坐標;竹產業研究院以竹的切面為設計靈感,建筑內竹葉小樹屋影影綽綽;生活美學館、竹枝書院、浮生閑精品民宿、半步餐廳等復合業態,涵蓋旅游服務、社會服務、產業體驗等多個方面,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鄉村體驗。
多元業態為村民提供了多種就業途徑。在生活美學館,向政英正為游客泡上一杯清茶,原本在家務農的她,通過系統培訓、學習,成功轉為茶藝師,不僅在家門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還能兼顧家里農活,兩邊不耽誤。
以竹為業、向竹而生,宜賓市334萬畝的竹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交織。竹以它獨一無二的文化性與實用性,為竹鄉人們創造物質價值,為外來游客提供心靈棲息地,形成“竹經濟”增長點;竹文化以跨越千年的文化長度,從容應對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拓展形成新的時代內涵。